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

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两年后,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并令各出粮食、军队,以为次年勤王之用。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子太叔回答道:“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我听我国原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地、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表示要“终身守此言”。

【出典】: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例句】:

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咏言孝思,天经地义;问谁赞事,英彦髦士。”


并列 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无可非议。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人民之中,~也应该包括你——我心爱的妻子!”△常用于事理方面。→理所当然 ↔岂有此理


解释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鞅在晋国黄父(地名)会见各诸侯国大臣,商量如何安定动荡的周王室。赵鞅命令各诸侯国的大夫们向流离中的周天子输送粮食,并调动好保卫王室的将士,决定第二年送天子回到故都。这时,恰好郑国的大臣吉进见赵鞅,赵鞅就向吉询问拜谢谦让、进退周旋的礼节。吉说:“你问的这些都只是仪式,不是礼节。”赵鞅又问:“那什么叫礼呢?”吉回答说:“我从我们国家以前的大臣子产那里听说,礼是上天的法则,大地的根本,民众行动的依据。”然后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发,最后总结说:“在上位者要谨慎行动,使人们相信政令,要用祸福赏罚来制约生死。如果最终悲哀、欢乐不违背礼节,就能跟天地的本性相和谐。”赵鞅听后赞叹不已,说:“哎呀,礼的规模和含义,真是宏大到极点了。”

近义理所当然

例句

人要为生存而劳动、奋斗,这是天经地义的。


【词语天经地义】  成语:天经地义汉语词典:天经地义

猜你喜欢

  • 收拾桑榆

    同“收之桑榆”。宋范成大《画工李友直为余作》诗:“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 多力丰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豬;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夫人论书法之妙说,书法有笔力的多骨象。字体有

  • 弃笔封侯

    同“投笔从戎”。宋司马光《塞上》诗之一:“未得西羌灭,终为大汉羞。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

  • 爱莫助之

    见“爱莫能助”。元·黄溍《赠熊天瑞先辈》:“感君远来增叹吁,~将何如!”

  • 弦歌泉涌

    参见:舒姑泉

  • 光照乘

    源见“魏车委照”。喻珍贵之物。清潘柽章《程杓石施又王见访分得条字》诗:“赠我长歌光照乘,答君短剑气摩霄。”

  • 晋客入洞

    源见“桃花源”。喻入理想的境地。唐杜牧《酬王秀才桃花园见寄》:“此花不逐溪流出,晋客无因入洞来。”

  • 逝者如斯夫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散步,看着不停的的流水说:“一切过往不息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流逝,流逝,不分昼夜地流逝而去。”后因用为感慨事物不断

  • 明珠十斛

    参见:明珠买妾

  • 兔走乌飞

    同“兔升乌坠”。唐庄南杰《伤歌行》:“兔走乌飞不相见,人事依稀速如电。”并列 兔,传说中月亮里的玉兔,后指代月亮。乌,传说中太阳里的金黄色三足乌鸦,后以金乌指代太阳。玉兔奔跑,金乌飞逝。形容光阴流逝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