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荀勖音律

荀勖音律

晋书.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晋书.乐上》:“(勖)又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和谐,然论者犹谓勖暗解。时阮咸妙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常心讥勖新律声高,以为高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会乐作,勖意咸谓之不调,以为异已,乃出咸为始平相。后有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勖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于是伏咸之妙,复征咸归。”《世说新语.术解》事叙较简。

晋人荀勖善知音律,新制律笛十二枚,以正雅乐。阮咸听后,指出他定的音调偏高,带有悲伤色彩,不和于中和之质。荀勖认为阮咸故意挑剔,便借机把他调到外地去做官。后有一老农耕田时得到一把周代的玉尺。荀勖用它衡量自己的律笛时,发现比周律的标准稍短一些,这就表明他自己所制定的音调,果然如阮咸所指出的那样,都稍高于古乐。阮咸凭自己的直观听觉,竟能辨别出发声高低的微小差异,终使荀勖叹服。后因用为精通音律的典故。

唐.李瀚《蒙求》:“凿齿尺牍(《晋书.习凿齿传》:“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荀勖音律。”

清.吴伟业《楚两生行》诗:“一丝萦曳珠盘转,半黍分明玉尺量。”


猜你喜欢

  • 尽忠报国

    竭尽忠心,报效国家 颜之仪(523-591年),字子升,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词赋。北周宣帝宇文赞时任御正中大夫,犯颜直谏。隋代周后,出任集州刺史。北周

  • 得兔忘蹄

    同“得鱼忘荃”。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后之贤者,有如以水投水者乎?有如得兔忘蹄者乎?”连动 蹄,一种狩猎工具。比喻事情成功后就忘记了赖以成功的条件。语本《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鹢舟

    源见“文鹢”。指船头画有鹢鸟图像的船。亦泛指船。《晋书.张协传》:“乘鹢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灵芝。”唐李商隐《南潭上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诗:“鹢舟萦远岸,鱼钥启重关。”【词语鹢舟】   汉语大词典

  • 不可同日而语

    意谓两者相差太多,不能相提并论,或根本无法相比。公元前334年,苏秦从燕国到达赵国,向赵肃侯献六国合纵攻秦之计。他说,我私下考察天下地图,六国诸侯地盘比秦大五倍,粗略估计诸侯军队,当比秦国多十倍。六国

  • 七雄

    指战国时的秦、楚、齐、燕、韩、魏、赵。当时七国并强,互争雄长,故称“七雄”。汉代班固《答宾戏》:“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虓( ㄒㄧㄠ xiāo 消)阚( ㄏㄢˇ hǎn 喊):

  • 文字交

    《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诗人范成大任四川军事统帅,陆游应邀西行入蜀,为参议官。在公职上他们虽为上下级,但在私交上却不拘礼法,

  • 寸草之心

    源见“寸草春晖”。指子女对父母回报的微小心意。明梁辰鱼《浣纱记.论侠》:“孝道略尽,忠诚未孚,思欲报寸草之心,申倾葵之意。”

  • 响遏行云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歌唱)于秦青,未穷(学完,学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弗,不之;弗止,不之止,即不止之,之代薛谭),饯于郊衢(城邑外四通八达的道路旁)。抚节(抚,拍,击;抚节

  • 王录事

    《晋书.陶潜传》载:陶潜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刺史王弘甚敬仰之,亲自造访,潜称疾不见。弘候知潜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携酒,先于半道邀之。潜欣然引酌。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终日。王弘曾拜刺史,录尚

  • 枯井藏书

    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崇祯十一年冬,苏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锢之再重,内有书一卷,名为《心史》,称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后因以“枯井藏书”指宋郑思肖的《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