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入鸡林

诗入鸡林

鸡林,即古新罗,今朝鲜。诗句传入鸡林国。后以此典比喻诗文享誉遐迩,流传广远。亦称“鸡林诗句”。见唐白居易之事迹。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祖上迁居下邽(guī归)(今陕西渭南),为唐代著名诗人。贞元中举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太守、苏州太守、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武宗初,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崇信佛教,纵情诗酒,自称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嘲风月,弄花草”。他的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有尖锐的揭露,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同情;长诗《长恨歌》、《琵琶行》等,艺术性很高,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其诗作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史载,他的诗作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未有,不仅在国内为众口传诵,甚至在异国他乡也享有盛名。鸡林国的商人来唐贸易时,也尽力搜集购买,回国后以每篇一金(一说百金)卖与本国宰相。商人们说,如有托名伪作的诗,其宰相也能分辨出来。后人遂将这种情况概括为“诗入鸡林”。

【出典】:

新唐书》卷119《白居易传》4304页:“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辨之。”

【例句】:

宋·黄庭坚《自咸平至太康》之一:“诗入鸡林市,书邀道士鹅。” 宋·陆游《赠表弟江参议》:“才高狗监无人荐,句好鸡林有客传。” 清·赵翼《戏作》:“麟阁画图功不朽,鸡林诗句价争偿。” 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注诗绝句》之十:“诗名流播鸡林远,独愧文章替左司。”


猜你喜欢

  • 斗筲

    源见“斗筲小人”。喻人的才识短浅,气量狭窄。亦喻才识短浅的人。晋陆机《豪士赋》序:“庸夫可以济圣贤之功,斗筲可以定烈士之业。”常用作谦词。《后汉书.孟尝传》:“臣以斗筲之姿,趋走日月之侧。”【词语斗筲

  • 随陆无武

    《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尝谓

  • 两鼠斗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

  •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意谓自然景物,可长供人们享用。语出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

  • 玉箫旧约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三载:韦皋昔游江夏,止于姜使君之馆。姜氏孺子曰荆宝,师事之。荆宝之婢玉箫,常侍于韦。年稍长,因有情焉。韦归觐,遗玉指环,与玉箫约为夫妇。后七年,韦皋不至,玉箫遂绝食死,终转生为韦妾

  • 附葭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唐.颜师古注:“葭,芦也。莩者,其筒中白皮至薄者也。葭莩喻薄。”附葭,沾亲。葭,芦苇;莩,苇中薄膜。汉时,人们常用“葭莩之亲”比喻关

  • 河阳色

    源见“河阳一县花”。泛指桃李花色艳丽。清孙枝蔚《赠安肃梁明府木天》诗之一:“花少河阳色,琴无单父声。”【词语河阳色】   汉语大词典:河阳色

  • 金刀

    《汉书.王莽传中》:“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刘”的繁体“劉”由卯、金、刀组成,汉朝皇帝姓刘,因以“金刀”指汉朝。唐李商隐《武侯庙古柏》诗:“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亦泛指刘姓的人。元 刘

  • 五鼎食

    《汉书.主父偃传》:“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三国魏.张晏注:“五鼎食,牛、羊、豕、鱼

  •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史记.游侠列传序》:“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 武不以其故贬王;跖 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