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黄鹄呼子安

    同“黄鹤呼子安”。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五五:“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

  • 赋似相如

    《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上》:“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诏承明之庭。”西汉文学家扬雄很喜欢司马相如的赋,常仿效

  • 残膏剩馥

    膏,油脂。馥(fù副),香气。指得到前人留下的余泽。亦作“余膏剩馥”、“剩馥残膏”。为《新唐书》称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话。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

  • 桃根

    同“桃叶桃根”。宋周邦彦《点绛唇.伤感》词:“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元张可久《寨儿令.春思》曲:“怪桃根翠袖罗裙,伴梅花檀板金樽。”【词语桃根】   汉语大词典:桃根

  • 塞责

    抵塞罪责。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卞庄子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殁矣,请塞责。’”北:败。后人又称作事马虎、敷衍了事为“塞责”或“敷衍塞责”。【词语塞责】   汉语大词典:

  • 北溟鱼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有壮志雄心的人。元鲜于枢《华鲸引》:“昔闻北溟鱼,化作天池鹏。”【词语北溟鱼】   汉语大词典:北溟鱼

  • 吏部眠

    《晋书.毕卓传》:“卓少希放达,为胡毋辅之(人名)所知。大兴(晋元帝年号)末,为吏部郎,尝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

  • 剑化

    源见“丰城剑气”。喻人逝世。唐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明张居正《挽歌》:“镜里长隐凤,剑化自从龙。”【词语剑化】   汉语大词典:剑化

  • 孔雀屏

    同“孔雀屏开”。明凌濛初《识英雄红拂莽择配》:“俺蓦忽间摆下孔雀屏,你梦魂中平唤起鸳鸯会。”【词语孔雀屏】   汉语大词典:孔雀屏

  • 书读三遍不忘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