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阎罗包老

阎罗包老

包拯由于刚正无私,得到的美称。阎罗,传说是主管地狱的神,即“阎罗王”、“阎王”。旧时比喻刚直、不畏权势的官吏。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仁宗时进士。登上仕途后,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以御契丹。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州、扬州等州府。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为枢密副使。包拯为政刚毅,铁面无私,善体恤民情,执法如山。原来的制度规定,告状人须经官吏陈诉,不能直接到堂前申辩,官吏因得从中作弊,欺侮良善。包拯下令敞开官衙大门,使他们亲自到堂前申辩,衙门官吏再不能欺侮他们。当时,一些有权势的太监、贵族在京城建造花园亭榭,侵占惠民河河道,致使河道堵塞不通。恰逢京师发大水,包拯借机将这些建筑全部毁掉。有的手持地契说明某人私增地亩,包拯一一查明,弹劾上奏。包拯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从不以虚伪的言词附会、讨好人,也不徇情枉法,对原来亲朋故旧的请托,一概予以拒绝。虽为官,衣物饮食犹如平民一样。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还要求子孙后代不能当贪官污吏。为此,他特地立下“家训”,说:“后世子孙为官有贪赃枉法的,不能回家,死后不能葬入祖坟。不按我的话做,就不是我的子孙。”由于包拯刚正无私,京城的老百姓作歌谣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说,只有阎罗王和包拯不能用贿赂、请托打通关节。后人常以此指称那些清正的官吏。

【出典】:

宋史》卷316《包拯传》10317-10318页:“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商三官》:“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


偏正 原指宋代包拯。后亦泛指刚正无私的官员。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0:“(包拯)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吏民畏服,远近称之。”明·韦国祯《涌幢小品·墓盗》:“有刚介声,历宦称~云。”△褒义。用于指好官。→刚正不阿 ↔阿谀取容


【词语阎罗包老】  成语:阎罗包老汉语词典:阎罗包老

猜你喜欢

  • 诙谐割肉归

    源见“割肉怀归”。称用诙谐的方式得到所要的东西。唐杜甫《社日两篇》诗:“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

  • 逐臭之夫

    《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三国 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

  • 嘘枯吹生

    《后汉书.郑太传》:“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李贤注:“枯者嘘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谈论有所抑扬也。”后因以“嘘枯吹生”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宋陈亮《钱叔因墓碣铭》:“齿牙所至,嘘枯吹生,天下之

  • 十行

    《后汉书.循吏传序》:“其(光武帝)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札或诏书。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伏以圣主中兴,九译戴同文之治;名王内附,十行承赐札之

  • 求志达道

    《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后以“求志达道”指儒家穷藏达济,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自儒者出,而求志达道之学兴矣。”【词语求志达道】

  • 咏豆

    源见“七步成诗”。谓才思敏捷。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攀禾工类蔡,咏豆敏过曹。”

  • 还金

    《南史.甄法崇传》载:法崇的孙子彬,曾以一束苧到当铺当钱。后赎回苧时,发现苧中有五两金子。彬归还原主,当铺以一半金子酬谢,彬坚决不收。汉.韩婴《韩诗外传》载:田稷子为相三年,退休时得到俸禄百镒金。他母

  • 意不在马

    参见:上官马瘦

  • 阮咸

    《晋书.阮咸传》:“咸字仲容。……妙解音律,善弹琵琶。”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乐器有似琵琶而圆者,曰‘阮咸’。……往中宗朝,元宾客行冲为太常少卿,时有人于古塚获其铜铸成者献之。元曰:此阮仲容所造

  • 三已不愠

    《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已,去,指离官去职。楚相令尹文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