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丰县

东丰县

1914年改东平县置,属奉天省辽沈道。治所即今吉林东丰县。1929年直属辽宁省。1945年属安东省。1954年属吉林省。


在吉林省南部、辉发河上游,西邻辽宁省。属辽源市。面积 2522 平方千米。人口40.7万。辖13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东丰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于大度川地设东平县,属海龙府。1914年因与山东省东平县重名,取吉祥意改称东丰县,属奉天省。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属辽北省,1949年属辽宁省。1954年直隶吉林省。1956年划属通化专区,1958年属四平专区(1968年改地区),1983年属辽源市。西南、西北境为萨哈岭。梅河、沙河纵贯县境中南部,东北界为大沙河。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特产人参。农产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稻等为主。养鹿业发达,年产鹿茸10万余两,成为支柱产业。矿产有铜、铁、锰、铅、煤、石灰石等。工业有冶金、医药、机械、化工、建材、酿酒等。四梅铁路、303国道经此,为长东公路终点。


猜你喜欢

  • 龙口寨

    南宋庆元四年(1198)置,在今福建永安县北。元废。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置,在今福建省永安市北。元废。

  • 弄掌街

    即弄璋街。今云南盈江县西南二十三里弄璋街。

  • 资阳镇

    明置,属资阳县。在今四川资阳市南三十里南津镇。明置巡司于此。

  • 京奉铁路

    即关内外铁路。自北京至辽宁沈阳。因当时辽宁名奉天,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关内外铁路改称京奉铁路。“京沈铁路”的旧称。

  • 妙应寺

    俗称白塔寺。在今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重修,改名妙应寺。妙应寺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是我国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

  • 孟通山

    在今云南昌宁县南。《明一统志》卷87湾甸州: “境内有孟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

  • 五尺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南各族间的联系而开筑的一条从蜀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史记·西南夷列传》 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五尺道在郎州。颜师古云,其处险

  • 上隆布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住牧上隆布族,距阿拉尼克隆布族三百余里。”清末与隆布土司合并为迭达土司。

  • 孤石山

    在今新疆巴楚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

  • 井硎岭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与浦江县接界处。《方舆纪要》卷90严州府建德县:井硎岭“在府(治今梅城镇)东南五十里。路通浦江,明初李文忠克严州,进兵下浦江,盖取道于此”。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由浦江经此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