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邴。春秋时郑国祀泰山的汤沐邑。在今山东费县东方城镇北。《左传》: 隐公八年 (前715),“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公羊传》、《穀梁传》 作“邴”。《
又称阳赕。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为南诏都城阳苴咩城所在地 (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元混一方舆胜览》: “赕,汉语府也。” 宋大理废。南诏於羊(阳)苴咩城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大理。为南
明建文四年 (1402) 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口。隆庆元年(1567) 改名延庆卫。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改居庸关千户所置,治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居庸关。属后军都督府。地
又名鸡鸣山。在今河北怀来县 (沙城) 西北鸡鸣驿。《魏书·高宗纪》: 和平元年 (460),“葬昭太后于广宁鸣鸡山”。 又 《水经·㶟水注》: “于延水又东南径鸣鸡山西。《魏土地记》 曰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又作黎国。商代方国。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四里。《史记·周本纪》: 商纣时西伯 “败耆国”。春秋时移于今黎城县东北十八里。
在今山东鱼台县西。《清一统志·济宁州》:问津亭“今名桀溺里,即子路问津处”。
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旧口。西晋永嘉后省。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属齐州。大业初属齐郡。唐属淄州。北宋景德元年(1004)移治济阳城(今邹平县北孙镇),金移治今邹平县。元属济南路
北宋置羁縻州,属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左江流域。后废。
在今山东潍坊市西二里。隋开皇十六年(596)移下密县于此。以其在故下密县城(今潍坊市)之西,故称西下密。大业初复还旧治,改名北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