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桥

河桥

①战国秦建。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之间黄河上。《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初作河桥”。《正义》: “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

②西晋泰始十年 (274) 建。在今河南孟县南、孟津县东北黄河上。《晋书·杜预传》: “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 自东晋至五代,为兵家必争之要津。

③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黄河上。《后汉书·西羌传》: 东汉永元五年 (93),护羌校尉贯友 “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即此。后吐谷浑、吐蕃皆建桥于此。

④唐贞观中建,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河南陕县西北黄河上。唐代通称大阳桥。


(1)古桥名。(1)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与陕西省大荔县东大庆关间的黄河上。《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当是我国记载黄河上建桥之始。唐代称蒲津桥。(2)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河南省陕县西北黄河上。唐贞观中建。唐代称大阳桥。(3)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孟州市西南黄河上。西晋泰始中,杜预以孟津渡险,于富平津建浮桥,世称河桥。唐代称河阳桥。为兵争之地。历代屡毁屡建,北宋时尚存。(4)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黄河上。《后汉书·西羌传》:永元五年(93年),护羌校尉贯友“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即此。后吐谷浑、吐蕃皆建桥于此。(2)集镇名。浙江省临安市西南部,昌化溪、蒲溪、昌南溪交汇处。河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250。 以桥为名。原为木桥,清康熙八年(1669年)易木以砖,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改石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今为钢筋混凝土桥。产茶叶、蚕茧、板栗、山核桃。有造纸、五金等厂。昔为唐昌首镇,水运码头,以竹木交易称著。公路通市区。


猜你喜欢

  • 室韦县

    1920年改吉拉林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室韦镇。1934年改设额尔古纳左翼旗。旧县名。1920年由吉拉林设治局升县,并改名,治吉拉林(今内蒙古根河市北室韦镇)。1933年撤

  • 太和宫

    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元和志》卷1长安县:太和宫“武德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热,公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焉,改为翠微宫”。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永

  • 合猫里

    即今菲律宾吕宋岛南部之甘马怜。明张燮《东西洋考》卷5谓“猫里务即合猫里国也”。《明史·外国列传》 亦沿其说。但猫里务与合猫里并非一地。猫里务即今吕宋岛南之布里亚斯岛。

  • 乔口镇

    旧作桥口镇,属长沙县。即今湖南望城县西北三十四里乔口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湖南省望城县西北部、湘江西岸。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乔口,人口 6020。柳林江在此汇入湘江,柳林江又

  • 高渠县

    北周保定初置 (一说隋开皇三年),为高渠郡治。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十六里。隋大业三年(607) 废。

  • 秦溪

    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南三十六里。《方舆纪要》卷91海盐县: 秦溪,“秦驻山、丰山之水所汇也,下流汇于横塘”。

  • 訾楼

    即訾娄。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榖梁传》作訾楼。即“訾娄(1)”。

  • 百官市

    即今浙江上虞市(百官镇)。明初置巡司于此。即今浙江省上虞市。明初于此置巡检司。

  • 淅川县

    ①北魏置,属淅川郡。治所在马蹬城 (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中)。北周废。唐初复置,属淅州。贞观八年 (634) 废。五代梁复置,属邓州。元初废。明成化六年 (1470) 复置,属邓州。徙治今淅川县西

  • 金州湾

    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西。为渤海海湾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日俄战争时曾于此激战。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西2千米,渤海海域内。岸线北自荞麦山、葫芦套一带,南至黄龙尾,长约74千米,面积约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