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州
南朝梁普通三年 (522) 置,治所在广阳县(今四川茂县)。《寰宇记》 卷78茂州: “绳州取桃关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 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汶川、北川等县地。北周保定四年 (564) 改为汶州。
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治广阳县(今四川茂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茂县。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汶州。
南朝梁普通三年 (522) 置,治所在广阳县(今四川茂县)。《寰宇记》 卷78茂州: “绳州取桃关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 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汶川、北川等县地。北周保定四年 (564) 改为汶州。
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治广阳县(今四川茂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茂县。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汶州。
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北信江北岸。南宋范成大 《骖鸾录》: 乾道癸巳岁 (1173),“过贵溪县宿金沙渡,去县数里有桃花台”。在今江西省贵溪市西。南宋属信州。乾道中范成大去岭南,途经此地。
在今湖北郧县东北。为丹江支流。《清一统志·郧阳府》: 滔河 “在郧县西北一百七十里。自陕西商州商南县流入,东一百四十五里至盘道保,流入河南南阳府淅川县界”。丹江支流。在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凡遇
即青川守御千户所。明洪武四年(1371) 置,治所即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溪镇。
亦作瑶山,又名大瑶山。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清一统志·平乐府》: 大瑶山 “在修仁县南黄峒山后。丛山叠箐,路险难行。宽袤六七十里。修水自此发源。内有六噶、六定、三片、六段等瑶”。
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南十二里奎峰山麓。旧名詹岩。南宋乾道间,乡人颜应时、陈朴尝在此读书,同登进士,遂改奎峰山为魁星山,改詹岩为魁星岩。岩宇始建于唐会昌年间,历代均有重修。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
北魏太和五年(481)置,为魏兴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后改名南阳县。古县名。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置,治今陕西省山阳县北。为魏兴郡治。隋初废。
在今辽宁开原市北。《清史稿·地理志》:开原“边门三:北马千总台,东北威远堡,东南英额”。
古国名。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二岛。首见于 《太平御览》 卷787引 《元嘉起居注》,作阇婆洲。《宋书·夷蛮传》作阇婆婆达。《高僧传·求那跋摩传》 作阇婆。公元5世纪中期以后,同中
馆驿名。辽置,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红旗镇附近。《辽史· 地理志》 “松山州” 后附宋王曾《上契丹事》 曰: “又过摸斗岭,一名渡云岭、芹菜岭,七十里至柳河馆。”辽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西北伊逊河西岸。
亦作科鹿洞、可浪洞。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之柯洛洞乡。为从打箭炉(今康定县)入藏北路主要驿站之一。《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率军平德格土司乱,经“擦玉龙、濯拉、扩洛垛, 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