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铅山县

铅山县

五代南唐保大中升铅山场置,属信州。治所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南永平镇。《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铅山县: 铅山 “南唐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南宋绍定中,迁治今铅山县永平镇北。元至元二十九年 (1292) 升为铅山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降为县,属广信府。还治今永平镇。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1949年徙今铅山县 (河口镇)。


(铅yán) 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南邻福建省。属上饶市。面积2178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9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河口镇。五代南唐昇元四年(940年)因地出铅、铜、青碌,故析弋阳、上饶五乡地置铅山场(铅,古通“沿”)。保大二年(944年)升铅山场为县,治今县东南永平镇,属信州。《读史方舆纪要》:“铅山在县西南七里。旧名桂阳山,又名杨梅山。唐时山出铅,百姓开采,十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元年复开,隶饶州永平监。寻又废。山亦出铜及青碌。南唐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曾一度直隶京师,后还隶信州。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升为铅山州,移治霞落园(今永平镇西北),属江浙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仍治今永平镇,属广信府。1912年隶江西省,1914年隶豫章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上饶专区,县人民政府迁驻今址。1970年属上饶地区,2000年属上饶市。地处武夷山北麓,信江横贯北部。农产稻、大豆、油菜籽、烟叶等,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省茶叶、蚕茧生产重点县。森林资源丰富。境内辟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铅、锌、铜、石灰石等矿。工业有电力、采矿、机械、水泥、造纸、酿造、制茶等。永平铜矿为国内铜矿基地。古汉酒、连史纸、陈醋为名产,传统手工艺品有柳木蒸笼、竹编、绢扇等。横南铁路纵贯,有梨温高速公路和上分、乐江、横河、永篁等公路。名胜古迹有葛仙山、鹅湖书院、河口明清古街、辛弃疾墓、蒋仕铨墓及唐、五代瓷窑遗址。


猜你喜欢

  • 西蜀

    地区名。指今四川西部地区。《全唐诗》卷317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并序》:“皇帝改元之二年……冬十月,诏授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肜弓玈矢,出镇西蜀。”又《宋史·程德玄传》:淳化间,“李顺之寇

  • 绿天庵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门外里许。唐僧怀素故居,今笔冢、墨池尚存。宋陶谷 《清异录》: “怀素居零陵东郊,治芭蕉亘带几数万,取叶代纸为书,号所居曰绿天。” 《清一统志》 作绿天庵。

  • 岗上村

    即今河北藁城市西二十五里岗上镇。清康熙《藁城县志》卷1:西有岗上村。

  • 苗家坪

    即今陕西子洲县东南苗家坪乡。清光绪《绥德州志》 卷2: 苗家坪 “在城西五十里”。

  • 崇高县

    即西汉之崈高县。西汉武帝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方舆纪要》 卷84登封县: “汉置崇高县于此,属颍川郡。东汉省入阳城县。”

  • 白鹤湖

    在今福建漳平市南。《清一统志·龙岩州》:白鹤湖“在漳平南三十里。山巅峻绝,涌泉成湖,瀑布而下,为第二宫、第三宫。一名三溪林”。

  • 青冈岭

    一名青冈峡。在今甘肃环县西北。《资治通鉴》: 唐开元四年 (716),突厥降户叛,“张知运不设备,与之战于青冈岭,为虏所擒”。即此。

  • 兴州前屯卫

    明洪武中改兴州置,属北平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永乐元年(1403)移治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县)。后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治今河北省承德市西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属北平行都司。

  • 峣山

    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二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卷16: “峣关盖因此山得名,亦谓之峣岭。”

  • 草屿

    ①即今福建平潭县南草屿。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清 《海国闻见录》。②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花屿之南。清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1: 虎井屿转南即花屿、草屿,“二屿相连,澎山无草木,二屿颇有,故以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