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丞
官名,为郎中令之副,佐令行职事。参看“郎中令”条。
官名,为郎中令之副,佐令行职事。参看“郎中令”条。
官名。即“旗籍清吏司郎中”。
爵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汉书·翟方进传》:“中郎将震羌侯窦兄(况)为奋威将军。”
满语官署名。即“打牲乌拉衙门”。布特哈,意为“渔猎”。
官名。西魏,北周春官府内史中大夫属官,正二命。职掌参见“内史中大夫”。
武官名。清置,属前锋营,掌分辖营众,见“前锋营”。
官名。金置。太祖建国时以四勃极烈共掌朝政,后又增设乙室、移赉两勃极烈。太宗改制,仍设回勃极烈,称谙班、国论忽鲁、国论左、国论右勃极烈。熙宗时废。
见“巡城御史”。
宋朝户部右曹郎中、员外郎通称。
清朝官缺补授方法之一。指官缺不入月选,留归本衙门主官题补授官之例。在京司官、小京官、笔帖式有定为题缺者,皆由本衙门留补。在外道府以下,部选缺内有升调所遗之缺,准为封疆留缺,佐杂之要缺亦为留缺。凡留补者
宋朝官员于奏状或奏札后另纸申述或请求的补充文字。作用同贴黄。参见“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