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本
藏语喇嘛墀本的简称,意为“僧人万户”。元代乌思藏地方帕木竹巴郎氏家族万户的自称。元宣政院所辖乌思(前藏)、藏(后藏)十三万户中,帕竹万户(《元史》作伯木古鲁万户)领地在今西藏乃东地区,藏传佛教噶举教派帕竹支系之丹萨替寺寺主扎巴仁钦(1250—1310),得帝师及镇西武靖王之支持,受封帕竹万户,以喇嘛身分任万户之职、遂称“喇嘛墀本”,简称喇本。
藏语喇嘛墀本的简称,意为“僧人万户”。元代乌思藏地方帕木竹巴郎氏家族万户的自称。元宣政院所辖乌思(前藏)、藏(后藏)十三万户中,帕竹万户(《元史》作伯木古鲁万户)领地在今西藏乃东地区,藏传佛教噶举教派帕竹支系之丹萨替寺寺主扎巴仁钦(1250—1310),得帝师及镇西武靖王之支持,受封帕竹万户,以喇嘛身分任万户之职、遂称“喇嘛墀本”,简称喇本。
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年号。1371—1378年,凡8年。
?—1035辽中期文学家。字速宁。契丹族。皇族仲父房之后。史载其举止庄重,笃行义,有明识。工诗,著有《述怀诗》等,今不传。圣宗朝入仕,统和年间,召摄御院通进。开泰三年(1014),稍迁乌古敌烈部都监,
古城堡名。位于今青海民和县中部。东汉和帝时(88—105),于此筑龙耆城。前凉为晋兴郡和晋兴县治所。南凉为龙支堡。北魏改设金城县。西魏改称龙支县。北周属凉州。唐属鄯州。明归西宁卫管辖,并设置马驿,以后
见“阿史那施”(1220页)。
藏语称“囊差”,是“其差”(外差)的对称。旧时西藏地区农奴向农奴主负担的劳役地租的一部分,是庄园领主对农奴的直接剥削。凡从官家、贵族或寺院领主那里领种一份※“差岗地”的差巴农奴,每年要在所属领主的谿卡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意为“季”。金代女真族人有以此命名者,如宗室完颜冶诃之子骨。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五年(1407)二月,与哥吉河等4卫同时设立,在亦里察河流域。《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正统后设之亦力察卫皆改作伊拉齐河卫。并说清代吉林城(今吉林市)西90里有伊拉齐河。
参见“安达”(902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图伦卫。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与双城等4卫同时设立。今人据《明初之满洲经略》认为,治今黑龙江省桦川县对岸都鲁河流域。一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多隆武噶山。
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年号。400—402年,凡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