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河公
封爵名。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少帝以吐谷浑王阿柴(又作阿才,417—426年在位)遣使献方物,赐以是封爵。阿柴居浇河郡(故治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地),因以郡名为爵号。公,为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
封爵名。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少帝以吐谷浑王阿柴(又作阿才,417—426年在位)遣使献方物,赐以是封爵。阿柴居浇河郡(故治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地),因以郡名为爵号。公,为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
又称回纥文。因古代回鹘人广泛使用这种文字而得名。是公元9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亚及新疆等地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曾是金帐汗国、帖木耳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从15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鹘文
古族名。清代对云南佤族的一种称谓。分布在“永昌、腾越内外境”。居山岭,种苦荞和杂粮为食,“不用牛耕,惟妇人用钁锄之”,因耕作粗放,产量不高,故狩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相当比重,虽有寨落,但迁徙无常。参
明代东蒙古土默特万户的另一名称。明代汉籍称其有“三枝十二部”,或云“共六大部落、一十二哨,东六、西六分巢”。今人据《蒙古源流》、《恒河之流》等考证,该集团应包括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新源县城西北16公里铁木里克沟口附近。海拔983米。约有墓葬200座,均为土墩墓,大都呈南北方向排列。大型封堆高2—3米,直径20—30米,周围环有石圈;小型高50公分,直径7—10
见“苻生”(1340页)。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简称“乌思藏宣慰使”。“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路。相当今西藏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
即“完颜亶”(1147页)。
地名。在今陕西兰田县西灞、浐二水之间,北至灞岸,南连秦岭,东西15里,南北40里。亦称霸陵源。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前秦丞相苻雄等击败东晋桓温军于此。
书名。伪满奉天图书馆编纂。凡6卷。1934年刊行。辑录当时已出土的全部契丹小字资料,并反映当时对契丹小字研究的水平。卷一为金毓黻写的绪言,卷二是影印的辽庆陵出土的汉字和契丹小字的皇帝与皇后的哀册以及其
见“妫水”(1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