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群婚

群婚

原始社会初期一群女子与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形式。亦称伙婚、多偶婚、集团婚、普那路亚婚等。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最初阶段为血缘群婚,即任何男女可在同辈直系和旁系兄弟姐妹,以及年龄相近的异辈人中结为配偶,在同辈同龄人之间实行共夫共妻。当血缘群婚一旦将姐妹的子女分成2个婚姻级别,禁止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婚配时,血缘婚就演进为亚血缘婚。继之再排除从兄弟姐妹间的交配,将兄弟之子女也划分为2个新的级别,并禁止相互交媾,2个婚姻级别则发展为4个婚姻级别,或进而发展为8个婚姻级的级别婚。澳大利亚土著的级别婚即是典型例证。当一列或数列姐妹成为一个公社的核心,她们的同胞兄弟成为另一个公社的核心,而凡属于不同血缘家庭的级别之间相互通婚时,血缘婚就演进为※普那路亚群婚。氏族从普那路亚家庭中产生。普那路亚群婚进一步发展便是氏族群婚。其古老形态为二合氏族婚:甲氏族全体女子以乙氏族全体男子为夫,乙氏族全体男子以甲氏族全体女子为妻。也有行多氏族循环婚者。即甲氏族男子以乙氏族女子为妻;乙氏族男子不得以甲氏族女子为妻,而必须与丙氏族女子婚配;丙氏族男子则只能以甲氏族女子为配偶的单向循环婚。女子方面亦如此循环。任何形式的群婚,均在一定的通婚集团范围内进行,决非男女个人之间的自主婚配,其发展也非直线演进。我国某些族群在2个级别婚阶段,就进而发展为两合氏族群婚或3氏族循环婚。如陕西华县元君庙为二合氏族墓地。历史上华夏集团的小典氏与有��氏;神农氏与奔水氏,方雷氏与彤鱼氏,契丹的白马氏与青牛氏,以及党项族等,均存在过两个互婚的集团。陕西华阴横阵为3个氏族(或女儿氏族)墓地。古鲜卑人也有3氏族联姻。云南独龙族、景颇族、克木人残存着多氏族循环婚遗俗。众多少数民族中存在的交错从表婚,是二合氏族婚遗迹;单线姑表婚或舅表婚,为多氏族循环婚残痕。一些民族婚姻关系中存在的几姐妹与几兄弟互婚、姐妹共夫、兄弟共妻、妻姐妹婚、夫兄弟婚、母女共夫、舅甥共妻、父子共妻、朋友共妻、蒸报婚、姻媵婚等,有的系群婚残余,有的已非群婚,仍与群婚有渊源;男女婚前性自由、节日野合、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习俗,乃是群婚之遗风;部分蒙古、裕固、土族的“戴帐房头”、“指物婚”、“名义夫妻”等,亦系群婚遗俗。有学者主张,伙婚或普那路亚婚并非普遍形态,亦非群婚原生形态,而是在贵族中保留的一种群婚残余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杂交是群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 博士

    西夏职官名。蕃、汉大学院设。又蕃汉三学院设百法博士。

  • 母系氏族制

    一种以母亲确认血统、传承世系和财产的氏族制度。简称母系制,泛称母权制。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向父系氏族制过渡。每个氏族由共认出自一个女始祖的后裔组成,有一定居住地域,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

  • 陈六

    见“萧孝穆”(1994页)“耶律庶成”(1320页)。

  • 回回丧葬法

    丧葬制度。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人死后,最多不能超过三天即埋葬。以早亡当晚葬,晚亡次晨葬为好。主张就地埋葬,俗谓“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当病人危亡时,请阿訇念“讨白”(忏悔词),死后将亡人埋体

  • 张家奴

    见“耶律章奴”(1319页)。

  • 曹金藻

    近代武术家、伊斯兰教写经家、阿拉伯文书法家。天津人。回族。出身宗教世家,幼承家训,研文习武,受业于沦州武术大师马万顺,擅长弹腿、六合拳、大红拳、十手拳、黑龙拳等,尤以“鬼推磨”绝技名噪一时,年30名列

  • 泰外库勒汗

    见“塔吾克勒汗”(2162页)。

  • 洪果尔

    ?—1641清代蒙古王公。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纳穆赛子。天聪元年(1627),遣使向后金朝贡。二年,赐巴敦达尔汉卓哩克图号。三年(1629),与奥巴随贝勒济尔哈朗征明,入大安口,克遵化,进围明都

  • 老票

    参见“老龙票”(687页)。

  • 乞则里八寺海

    见“龙骨河”(4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