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亦作达呼尔、达胡尔、达古尔、达瑚哩、打虎儿、打狐狸,皆同音异译,意为“种田的人”。始见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有别称“爱门人”。有说16世纪时史载之“达奇鄂尔”部即达斡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定名达斡尔。族称语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契丹“大贺”氏或室韦“达姤”部名变来,或说由达斡尔语“达豪尔”(“达”,“原来”之意;“豪尔”,意为“所在地方”,合为“原居处”的意思)而来。族源迄今无定论,可归纳为契丹遗裔说和土著说。前说为今较通行看法,始于清乾隆帝钦定《辽史》中以达呼尔对译大贺氏,后人据此又从语言等多方面作了论证。土著说中分为靺鞨黑水部后裔、室韦或室韦达姤部后人、塔塔尔部或白鞑靼遗人、早期蒙古族的后裔等说。原散居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北抵外兴安岭南麓,南达黑龙江上中游沿岸地区。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受到野蛮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到嫩江流域,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富裕、嫩江、爱辉等县;有少数居新疆塔城、霍城地区,为乾隆年间(1736—1795)迁去的。明末清初,与鄂温克、鄂伦春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意为“黑色貂皮”)部,后称索伦部。天命元年(1616)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派兵征黑龙江诸部,萨哈尔察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达斡尔头人巴尔达奇率44人朝后金,皇太极以宗室女妻之。1643和1651年波雅科夫与哈巴罗夫先后率沙俄军队入侵达斡尔族地区,都遭到英勇抗击。迁居嫩江流域后,清将其编为3个“札兰”(队或连),由理藩院管辖。雍正九年(1731),与鄂温克、鄂伦春同被清廷按哈拉(姓或老氏族)、莫昆(氏族)编为布特哈八旗。因骁勇善战,经常被清政府征调从征、戍守边卡,远至新疆。在黑龙江北岸时已有农业,聚族定居,时与鄂温克等族共同建立了雅克萨、阿萨津、铎陈、乌库尔、多金等木城和许多村屯。南迁后农业有进一步发展,民国初期大多数族人已以农业为主,作物有燕麦、大麦、稷子、荞麦、豌豆等;同时兼营牧业,主要为牛、马;手工业以善造木质轮高的“辘辘车”著称。另外,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从事纯畜牧业,居莫力达瓦旗北部山区的还以狩猎为主。操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过去使用满文,今主要使用汉文,少数地区兼用蒙文或哈萨克文。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恪守氏族外婚制。曲棍球为其传统的体育运动,莫旗是我国的曲棍球之乡。旧时多信奉萨满教,清末起部分人信喇嘛教。从1952年起,聚居地区先后建立七个民族乡,1958年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现了民族自治。现在,达斡尔族地区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有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人口已由48000余人(1953年统计)增至121357人(1990年统计)。今天正与各族人民一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 扑散留家

    金末将领。女真族。仆散氏。累官提控。沂州防御使。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益都杨安儿(原名杨安国)聚众起义,后降金。崇庆元年(1212),复起兵抗金。贞祐二年(1214)七月,留家受山东宣

  • 李延信

    宋代党项首领。本姓拓跋氏。宋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从弟。宋雍熙元年(984),随李继迁据夏州地斤泽自立抗宋。向继迁建议弃漠北取银州(今陕西米脂)以求立足。二年二月,继迁取银州后,自任都知蕃落使,权知定

  • 武赖

    1589—1652清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费英东第五弟。天聪四年(1630),同参领布尔堪率精兵百人略明边境,渡大凌河,俘获甚众。八年(1634),任参领。九年,擢正蓝旗都统。崇德元年(16

  • 瓢约

    藏语音译,意为“小头人”。参见“达诺”(723页)。

  • 女子继承制

    以女子继承氏族、家族、家庭之长的职位或财产的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子系本氏族、家族的核心,丈夫不属女方氏族成员,子女血统只能依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当时,酋长、巫师职位也多由妇女担任,女儿承袭

  • 巴玉藻

    1892——1929飞机设计制造家。蒙古族。出生于江南。祖籍内蒙古克什克腾旗。14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7岁赴英国留学。1915年赴美深造,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9个月修完全部课程,获得航空工

  • 胡鲁

    见“完颜宗固”(1156页)。

  • 侬人

    参见“布侬”(462页)。

  • 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中俄《喀什噶尔境西北界约》。1884年6月3日(清光绪十年五月初十),清朝划界大臣沙克都林扎布和俄国划界全权大臣、费尔干纳省副省长麦登斯基在新玛尔拉城签订。条约共

  • 傣端文

    参见“傣文”(2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