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废分封设郡县

废分封设郡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地方行政的重大改革。中国自西周以来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形成尾大不掉、地方割据的局面。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与县平行。战国时,各主要国家逐渐实行郡县两级制。秦始皇攻灭六国时,将各国土地尽改为秦之郡县。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以“燕、齐、荆(楚)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主张恢复分封制。廷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分封子弟们做诸侯,然其后代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如仇敌,天子亦无力禁止。李斯主张对诸公子和功臣赏以赋税钱财,而不必实行分封。秦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余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万户以下为长)、县尉、县丞。县以下置有乡官。大致十里一亭,设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收赋税,游徼禁贼盗。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其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 罢郡为州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节省政府开支的重要改革措施。南北朝时,地方设州、郡、县三级,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用度支尚书杨尚希、太子少保苏威等大臣之策,撤

  • 内阁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

  • 萍浏醴起义

    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4年(光绪三十一年)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会党首领马福益被捕遇害,加深了会党群众对清政府的仇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湘、赣两省发生灾荒,两省交界的萍、浏、醴

  • 田流起义

    刘宋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鄞县(治今浙江宁波)人民起义。刘宋后期,统治阶级加重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泰始五年(公元469年),临海(治今浙江临海)人田流,在会稽郡鄞县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起义群众杀鄞县

  • 夏(窦建德)

    隋末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建立的政权。参见“窦建德起义”。

  • 董卓之乱

    汉灵帝死后,袁绍与何进谋划,欲诛蹇硕,夺取“西园八校尉”的领导权,并消除宦官势力。为加强力量,何进假诏驻守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的董卓入京。汉少帝昭宁元年(公元189年),董卓率兵进驻洛阳,杀何太后和少

  • 襄汉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襄阳镇抚使李横所部为金及伪齐联军击败,宋失襄阳府(今湖北襄樊)、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东)及邓(今河南邓县)、随(今湖北随县)、郢(今湖北钟祥)等州。次年

  • 相地而衰征

    管仲相齐过程中的一项改革内政的措施。这项措施是针对鄙野的农民而实行的,即根据农民种植土地的肥瘠及收成的多少征收不同的赋税。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因赋税不均而流徙。

  • 乌桓内附

    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汉初,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余部迁保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因以为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兵,汉武帝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

  • 牛租

    又称牛赋。五代时淮河地区杂税之一。后梁太祖朱全忠渡淮作战时,曾掠淮南民牛千、万头。后悉数配给淮北诸州百姓,受牛户则输纳牛租。以后虽时移代改,但牛租犹在,成为百姓身上的额外负担。广顺三年(公元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