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一卷。唐代玄奘(600-664)撰。玄奘,俗姓陈,本名曰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他父亲陈惠,却潜心儒学已不再为官了。少时因家境困难,跟他二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时就已熟习《法华》和《摩维》。十三岁在洛阳正式出家为僧。此后师从景法学《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代师升座,分析经文,讲说佛法。隋大业末年,随他二兄去长安,赴成都,听闻宝振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因玄奘为学刻苦,钻研劲头十足,不几年便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离开成都到外地参学,每到一地讲经说法,言传身教。他讲说过《摄论》、《杂心》等很多佛经,也先后辗转多处访师闻道,深感经讲不同,师说各异。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求得《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澄清思想上的混乱和佛法上的疑点,其所最为重大,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手段才能成佛?。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饥荒,他趁此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了艰苦绝卓的“西行求法”,经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到达了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投师于戒贤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法学大增,见识益深且广,使其名声仅次于戒贤。五年后他又游历了印度东、南、西、北处数十国家,广闻博见,法学成熟。重回那烂陀寺后,戒贤大师让玄奘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那烂陀寺的僧人不服,师子光带头发难,攻击玄奘的论点。于是玄奘在沟通大乘学说中的“瑜伽”、“中观”两家论争基础上,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大师们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玄奘西行求法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携归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尚有佛像、舍利(佛骨)等佛教文物。唐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不受。鉴于此,太宗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提供所需,组织二十余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工,成立了专门的译场。从住弘福寺开始译经,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中间经历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大唐西域记》除外),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译,因他精通梵文,总汇三藏,又亲自主译,所以经文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都十分精到,也矫正了旧译中的许多讹谬,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称他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一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另说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四人。)称他的译籍为新译。他还把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把中国流传的《起信论》也译成梵文,传至印度。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著了《三身论》三百颂。奉唐太宗之命,口述西域至印度诸国所见所闻,由辩机笔录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在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部之后,唐太宗应请为其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不仅在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印两大民族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总之,就佛教学说来看,他阐扬的“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不仅成为后来创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据,而且其它宗派也多加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称他“三藏法师”或“唐三藏”。就译经来看,开创了中国译佛经的新时代,人称他为佛教译经家。就中印文化交流来看,他通过译著和著述消除了语言障碍,沟通了中印文化,人称他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架桥人。就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来看,人称他是慈恩宗的创始人。就传道授业来看,他教化的弟子门人很多,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和新罗的圆测等人,可谓是誉满东方的一代文化名人。《八识规矩颂》共有四章,文体为七言颂,每章各有十二句。第一章颂前五识,第二章颂第六识,第三章颂第七识,第四章颂第八识。“八识”指大乘瑜伽行派主张的八识,不仅义有别,“体”也有八。后人怀疑此颂为晚唐时“浅学未识之流所作”,归于玄奘名下。尽管如此,《八识规矩颂》对了解大乘瑜伽行学派的学说仍有一定借鉴作用。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历代相臣传

    一百六十八卷。明魏显国撰。显国字汝忠,南昌(今属江西)人,生卒不详。隆庆元年(1567)举人。除该书外,尚有《儒林全传》、《历代守令传》、《元相臣传》。《历代相臣传》一书主要记历代宰相事迹,书中材料大

  • 郑氏六艺论

    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臧琳(1650-1713)辑。臧琳字玉林,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间诸生,清代经学家。治《尔雅》、《说文》,通训诂之学。治经以汉注唐疏为主,实事求是,为阎若璩、钱大昕称

  • 楼山诗集

    六卷。清王恕撰,王恕字中安,四川安居(今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人评其诗蕴之醇、扬之清,此书前有黄之隽,沈大成序,共收诗三百四十首,是书有光绪二十年京师刻

  • 四书解疑

    二十卷。清黄梅峰撰。黄梅峰字一泉,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书原名为“摘疑”,邵晋涵改为“解疑”。书首有邵晋涵、徐坤二序,又有梅峰自序及例言,后有自跋,书为诏初学起见,用问答体。例言谓“观此书者,每

  • 金光明经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金光明经疏》卷首不题寺名,据推测可能作于陈代或隋代,尤以隋代可能性最大。此疏虽注引宏广,诠释文句,简而极精严。但仅有一二处引法华智论,于诸师异

  • 文渊阁书目

    四卷,明杨士奇编。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世,谥号文贞,江西泰和人,目录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以教读私塾自给,游学于湖南、湖北一带。明惠帝建文初年(1399),被

  • 简斋集

    十六卷。宋陈与义(1090-1138)撰。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封府教授,累迁兵部员外郎。绍兴中,官至参知政事。与义诗源出豫章,天分绝高。风格

  • 赭留集

    一卷。明黄文焕(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黄文焕,字维章,福建永福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中由山阳知县,擢翰林院编修。著有《诗经考》等。是集诗文共为一卷,是其与黄道周同下诏狱时所

  • 玉山草堂诗集

    三十卷。清钱林(1762-1828)撰。钱林字叔雅,一字金粟,号东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进士,入翰林,历官编修,侍读学士,以事左迁庶子。少有神童之称。学问渊博,工于词翰。集有《当代名流记事》,

  • 古园集

    十二卷。明卢雍撰。卢雍,字师邵,江苏吴县人,生卒年未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四川提学副使。著有《祥刑要览》、《石湖志》、《方舟集》、《联舫集》诸书。此为师邵诗文集。嘉靖时弟卢襄编辑。门人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