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劝学

劝学

二曰: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胃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猜你喜欢

  • 旧唐书

    二百卷,刘昫等撰。刘昫,算不上是什么史学家,只因其在书成前一年作为监修宰相对全书定稿起过直接作用,书成后又领衔上奏,故题名“刘昫等撰”,沿袭至今。《旧唐书》的纂修,先后换过三任监修宰相。首任赵莹(88

  • 玉山词

    不分卷。清陆次云撰。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不遇而还,后为江阴知县,颇有政绩。著有《八纮绎史》、《纪余》、《玉山词》等。本书共收小令五十九,

  • 赵仲穆遗稿

    一卷。元赵雍(1289-?)撰。赵雍,字仲穆。赵孟頫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累官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此集诗十七首,词十七首。卷末题延祐元年(1314)春正月寄呈德琏姊丈。后有文徵明跋,称此

  • 周易卦象集证

    一卷。清方申撰。在两汉以前,注易之著作无不引《说卦传》以证经文。但至王弼首倡“得意忘象”之说,后如韩康伯辈纷纷仿效,至使唐以后引用《说卦传》解释易经者罕有其人。方申著此书,本着避虚就实的原则,博考古注

  • 三忠文选

    ① 十六卷。明胡接辉(生卒年不详)编。胡接辉字笃父,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官监察御史。此书成于崇祯十年(1637)。选录宋胡铨、周必大、文天祥之文。曰三忠者,是因铨谥忠简、必大谥文忠、天祥谥忠烈之故。

  • 皇朝类苑

    六十三卷。北宋末南宋初江少虞(生卒年不详)撰。参见《事实类苑》。

  • 论语集解训

    二十篇。清王闿运(1832-1916)撰。闿运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著有《湘潭王氏所著书》。是编首有自序云:“既命学徒,采辑古今所传,以广集解,又下己意,通其所蔽,命曰论语训。”此书凡

  • 词旨畅

    二卷。清胡元仪(生卒年未详)撰。胡元仪生平事迹见《毛诗谱》辞目。本书阐发陆辅之《词旨》之微意,故曰《词旨畅》。因篇幅增多,故析为上下二卷。辅之受学于乐笑翁。元仪以《词源》申证陆说,最为有法,原列属对警

  • 金石文

    七卷。明徐献忠(1469-1545)撰。徐献忠字伯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四年(1525)中举,再试不第。授奉化知县。本书辑录三代以来金石之文。分为商一卷,周一卷,秦一卷,汉四卷。但本书未能博征

  • 岳纪

    六卷。明陈士元撰。陈士元,号环中迂叟,著有《易象钩解》、《归云》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数十种。陈氏曾游五岳,梦寐不忘,因撰此书。《岳纪》明万历刻本,共六卷。首为应城知县南海罗绅序。次图述。次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