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困知记

困知记

二卷,《续记》二卷。《附录》一卷。明罗钦顺(1465-1547)撰。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六年(149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十五年(1502),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德三年(1598),遭宦官刘瑾打击,削职为民。正德五年(1510),复职。后历任太常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辞职归里后,家居二十余年,潜心治学。其学上承张载,吸取了张载宇宙观中的唯物论观点,并加以发展。著有《整庵存稿》、《整庵续稿》等书。此书为作者的言论汇编,大旨为扬儒抑佛。《困知记》成于嘉靖七年(1528),共一百五十六章。《续记》成于嘉靖十年(1531),共一百一十三章,补《困知记》中意有未尽者。《附录》为作者与人论学书信六首。他在书中提出理依于气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理气之理,不是气外别有一理。盖通天地,亘古今一气而已。气是运动的,一动一静,一往一来,循环不止。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皆是气活动的结果。并否认气上有主宰之说,认为气的运动变化“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所谓“理”、“太极”也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他在书中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产生怀疑,用洛学的“理一分殊”之说来解释人性。认为人和物皆来源于阴阳之气,此谓“理一”;世界上人和物各各不同,谓“分殊”。关于“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即“性”,“人心”即“情”。“道心”为主宰,为体。“人心”为用。两者是体用关系,不可分离。主张通过道德修养,达到以“道心”制约“人心”,以性制约情。主张既要承认人皆有欲望,又应对欲望加以节制。他在书中对陆九渊、王守仁、湛若水的思想观点和禅学都有所评论,目颇具有理论深度。此书为罗钦顺的代表作,深为理学家所推重,明代学者高攀龙称此书为自唐以来排斥佛学最有力的著作。有明沈维鐈刊本,明刊《三先生语录》本,清康熙九年(1670)刘炳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云台山志

    十八卷。清谢元淮撰。谢元淮,字默卿,湖北松滋人。云台山在江苏海州东北四十里,又名郁州山、都州山、苍梧山。其山清幽秀丽,且地处江北要枢,为淮之重镇。《云台山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共十八卷。卷首

  • 牡丹史

    四卷。明薛凤翔撰。薛凤翔,字公仪,亳州(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薛氏本为例贡出身,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当时亳州牡丹最盛,薛氏家园中种植最多。薛氏就撰写了《牡丹史》这本书。是书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

  • 孟子说解

    十四卷。明郝敬撰。郝敬事详《周易正解》条。此书前有《孟子遗事》及《读孟子三十一条》,认为孟子生活在安王时期非定王时期,此说较为可信。但断定孟子生于安王初年,卒于赧王元年,则未免武断。今有万历四十三年(

  • 赏雨茆屋小稿

    一卷。清符曾(1688-?)撰。符曾,字幼鲁,一字子幼,号药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因父丧未与试。官至户部郎中。符曾博学多才,对诗的功力尤深。他与樊榭、赵昱

  • 北齐书

    五十卷。李百药(565-648)撰。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初史学家。他奉诏撰史,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编撰,贞观十年(636年)完成的。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任隋朝内史令,修

  • 山东军兴纪略

    二十二卷。清管晏、张曜等编撰。管晏,生卒年不详,江苏武进人,曾任山东候补知县。张曜有二,一是湖南善化人张曜,生卒年不详,曾署兖沂兵备道;一为北京大兴人张曜(?-1891),字朗斋,因军功先任知县,后升

  • 农丈人文集

    二十卷,诗集八卷。明余寅(1519-1595)撰。余寅,字僧杲,鄞(今浙江宁波市)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余寅著有《同姓名录》、《吴越游稿》、《乙未私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

  • 下学编

    十四卷。清代祝洤(1702-1759)撰。作者认为清代而成的《朱子近思续录》、《朱子文语纂》、《朱子节要》等书都不完善,故摘取《朱子文集》、《朱子语类》中有关内容分十四类编辑而成,每类为一卷,共计六百

  • 易读

    无卷数。清宋邦绥撰。宋邦绥字逸才,号况梅,长洲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此编采用《注疏》本。其凡例说“专为课子而成”,所以用行文体为讲书,使孺子易于记诵。又说“是书专奉朱注”,自序

  • 讲学

    二卷。清代陈祖铭编。此书是作者根据其老师李培的讲学语录编定整理而成。李培号此庵,嘉兴(今属浙江)人,其学说以反对陆王学派为主。此书上卷共有“溯源委”、“同人我”、“端学术”、“定志趣”、“认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