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诗词古文>赵翼生平

赵翼生平介绍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查看赵翼的诗词古文

生平

  赵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后家道开始中落。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赵翼自六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乾隆六年(1741年)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当时他仅15岁。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时年二十三岁。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该书后来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

  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又考中明通榜。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入直军机。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进士。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授翰林院编修。担任方略馆纂修官撰文,修《通鉴辑览》。京察一等后,记名以备用为道员知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顺天府乡试任同考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赵翼出任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任顺天武举主考官。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到任后,他视察全境。当时因购马补济滇军,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百姓怨声载道。赵翼允许改回旧筐纳粮,改变了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端。同时对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严加惩处,制定了各种利民的改革措施。镇安百姓感激涕零。后奉特旨,赴滇筹划与缅甸的战事。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返广西镇安府原任。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调守广州知府。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乾隆三十六年,经调部引见,赵翼任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员,任上,他查处两铅厂谋私利造成亏空的大小官员。改任贵西道经历,他又除掉短缺工资运费的多种弊端。

  乾隆三十七年,上司知道他在云南参予过缅甸之役的军务,略次建功之际,在广州平海盗处理的谳大狱旧案事发,赵翼受弹劾被交部议而降级。乾隆三十八年,奉旨被吏部引见时,他以老母年事高为由,告假回乡,不再复出为官,朝廷准允辞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他取道山东赴京,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行至台儿庄,忽患风疾,双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运屈服,掉头南归。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督李侍尧征台湾,道常州,邀请赵翼入幕商研。赵翼出谋划策,指出:靠省钱成功晚,反不如多花费用,给足军需,早些攻克成功,反而省钱。台湾林爽文起义因而被镇压平息。李侍尧奏明皇上,想要启用赵翼。赵翼坚决辞官,既归,复以著述自娱。主讲安定书院。往来常苏间,所至名流倾倒,传写诗篇,江左纸贵。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如唐之“元、白”,合称“江右三大家”。而君高才博物,既历清要,通达朝章国典,尤邃于史学,非袁、蒋所及也。存诗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亦为“毘陵七子”之一。赵翼与袁枚、张问陶(船山)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家居数十年,手不释卷。所撰《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钩稽同异,属辞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馀丛考》四十三卷、《檐曝杂记》六卷,虽未逮《日知》《养心》,并足为多闻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纪盛》四卷,亦征史才。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诗话》十二卷。

  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赴鹿鸣宴,赐三品冠服。

  嘉庆十九年(1814年)卒,享年八十六。

成就

文学
  赵翼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五人墓》,七律如《过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赤壁》等,都独具特色,并在造句、对仗方面见出功力。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一大优点。其诗的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著作
  赵翼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记》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达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浩瀚。赵翼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成书时他已经是七旬老翁了。《廿二史札记》一书考证史籍著述体例的演变和历史事实的真相,显示出特有的经世意识和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堪称是乾嘉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赵翼生前史学著作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死后多年,却声名大涨,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二十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墓地

  赵翼墓位于无锡马山,墓地坐北朝内,背倚冠嶂峰,南对万顷太湖,墓前有清嘉庆二十年 (1815)立的墓碑,碑上镌刻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贵州贵西兵备道、庚午科重赴鹿呜筵宴、晋加三品、显考瓯北赵府君召;诰封恭人、晋赠淑人、显程太淑人之墓”。 1983年冬重修。

  1986年7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僧凤

    僧凤(562-638),隋唐时僧人。萧衍族孙,南兰陵(今常州)人。后修儒业,博学能文。隋开皇中,从僧粲出家,得其真乘。大业中,尝敕僧道当拜王者,凤抗辩不屈。唐贞观中,任普集寺僧主,以清简严明著称,能文翰。后住歧州龙宫寺、京师定水寺。贞观十二年(638)圆寂。

  • 陆容

    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年五十九岁。性至孝,嗜书籍,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诗才不及泰、釴,而博学过之。生平尤喜聚书和藏书,根据其藏书编次有《式斋藏书目录》。祝允明作有《甘泉陆氏藏书目序》,称他才高多识、雅德硕学,购书多异本。钱谦益称他“好学,居官手不释卷,家藏数万卷,皆手自雠勘”。著有《世摘录》、《式斋集》、《菽园杂记》十五卷,《四库总目》王鏊称为明朝记事书第一;又有《式斋集》,并行于世。

  • 周密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 张正一

    生卒年不详。一作张正壹。排行六。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为左补阙,因上书言事得召见,同僚刘伯刍、王仲舒等数以酒食相过从,韦执谊恶其朋聚觊望,奏贬之(《通鉴》卷二三六)。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户部员外郎。二年随武元衡至西川,任节度观察判官(《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八《诸葛武侯祠堂碑》)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约于元和五年以国子司业致仕。事迹见《白居易集》卷五五《张正一致仕制》、《唐诗纪事》卷四五等。《全唐诗》存诗1首。

  •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 刘洎

    刘洎(?-646年),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曾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以直谏著称。刘洎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魏王李泰,并在太宗东征时辅佐太子李治监国,兼任太子左庶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646年1月),刘洎因与褚遂良不和,遭到褚遂良诬陷,被赐死。武则天时得以平反。

  • 王渥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阳休之

    (509—582)北齐右北平无终人,字子烈。好学能文,时人称“能赋能诗阳休之”。魏孝庄帝立,累迁太尉记室参军。节闵帝普泰中,与魏收等同修国史。后归高欢。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除中书侍郎,参掌诏命。历给事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文宣帝天保初,除散骑常侍。孝昭帝皇建初,尝访政术于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为政教之先。后主天统初,为光禄卿,寻除吏部尚书。选用之人,时称才地俱允。武平初官尚书右仆射,领中书监。齐亡,入周,历纳言中大夫、太子少保,除和州刺史。隋文帝开皇二年罢任。撰《幽州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