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诗词古文>吕颐浩生平

吕颐浩生平介绍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查看吕颐浩的诗词古文

生平

  吕颐浩的先祖原居沧州乐陵(今山东德州),后迁齐州(今山东济南),吕颐浩即为当地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先任密州司户参军,其后累迁官职。

  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随种师道攻燕京(今北京市)后,被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

  宣和七年(1125年)曾因将领郭药师欲降金,而一并被掳至金国,后被放归,再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不久因病请辞。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命为扬州知州。

  建炎三年(1129年),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同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立下大功,先拜尚书右仆射,复迁左仆射。不久,金兵再度南侵,渡过长江,吕颐浩曾请高宗登船入海避敌。

  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故相权与军权乃分。南宋初期,兵马倥偬,因此有宰相兼领军权者,吕颐浩即为其一。此时吕颐浩位高权重,“枢府几无所预,颐浩在位尤颛恣”,因此为人所惮。

  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困金将完颜宗弼于黄天荡,吕颐浩建议高宗亲征,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吕颐浩因此请辞,被命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后改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绍兴元年(1131年),吕颐浩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与秦桧共相,吕颐浩主外而秦桧主内。

  绍兴二年(1132年),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并于镇江(今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开都督府;此年因韩世忠之驻军,吕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月桩钱(一种赋税),供给军用。然其好任用私人,因此排挤秦桧、李纲、李光等人。

  绍兴三年(1133年),吕颐浩再被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其后官职累迁,然已非在权力核心,绍兴五年(1135年),封成国公。

  绍兴九年(1139年),金国归还黄河以南之地,高宗欲调吕颐浩至陕西镇守,吕颐浩以老病请辞。后再赴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但病未能见到高宗,之后就告归台州养病。同年四月初一(4月30日),吕颐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为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

  淳熙十五年(1188年),吕颐浩得以配享高宗庙庭。

  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宋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吕颐浩位列其中。

相关遗迹

  吕颐浩先后二次罢相,第一次罢相时“徙家临海”,复职后力倾秦桧“专主和议、植党专权”,使秦桧罢相长达七年;第二次罢相后,取唐杜甫“穷老真无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选择临海巾子山东麓筑“退老堂”以居。他还曾在“溪径迂回,林峦秀艳”的景福寺消夏时,建石亭于寺旁。后人遂以命名,亭所处之山为“吕亭山”,亭边之村为“吕亭山村”。即今括苍镇上坪村。

总评

  史载吕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然而任用私人,且“报复恩仇”是其缺点。所创立的月桩钱后来衍生名目众多,被认为“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猜你喜欢

  • 张世昌

    世昌字叔京,诸暨人。

  • 范端臣

    范端臣(1116-1178)字元卿,号蒙斋,兰溪香溪(今浙江兰溪)人。自幼从叔父范浚学,千言成诵,过目不忘。诗书易理,备研其精;正草隶篆,皆造于妙,为范浚高第弟子。著有《蒙斋集》,包括诗集3卷,文集20卷行世。

  • 元德昭

    (890—967)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仕吴越为丞相,赐姓元。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卒谥贞正。

  • 沈璜

    字伯玉。工书,元刻赵文敏集乃其所书。字极精工,世以为文敏亲笔。非也。

  • 谢庄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建康。他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谢灵运)的族侄。七岁能作文,二十岁左右入仕,在东宫任过洗马、中舍人。稍后,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449),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领记室。次年,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可见其声名远布。以《月赋》闻名。由于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谢光禄”。

  •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 刘济

    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 王虎臣

    虎臣字子山,璋子。官于潜教谕。

  • 叶法善

    叶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代表作品《留诗》。叶法善有双铜印遗世,俗称“天师印”,被奉为驱魔之宝。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