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微热

微热

证名。指发热不甚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病症。①阳明里实证的一种热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②指阴虚血虚的发热。《证治准绳·杂病》:“有每遇夜身发微热,……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补之。”③指阴证发热。《类证活人书》卷四:“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此名阴证似阳也。”④指五脏微热。《景岳全书·杂证谟》:“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参见发热条。

猜你喜欢

  • 椒苄(hù 互)丸

    《审视瑶函》卷六方。川椒(去目,微炒)、熟地黄、生地黄。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米饮送下。治目昏多泪。

  • 兰香饮子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人参、甘草、兰香、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蔻。水煎服。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

  • 仙拈集

    方书名。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4卷。清·李文炳辑。本书属于验方汇编,分内科、妇人科、小儿科及外科四门。每门又按病分类,共130余类。书中选方大多平易可取,并注明出处。

  • 阴斑

    病证名。斑的类型之一。见《丹溪心法·斑疹》。又名阴证发斑。指斑之属于虚寒者。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温热类编·伏阴》:“阴斑者因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

  • 合穴

    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故名。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

  • 麻虫

    见《圣济总录》。为苍耳蠹虫之别名,详该条。

  • 朴青

    出《石药尔雅》。为曾青之别名,详该条。

  • 圣济总录

    方书名。又名《政和圣济总录》。200卷。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成书于1111~1117年(政和年间)。后经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两次重刊。内容系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

  • 李士材

    【介绍】:见李中梓条。

  • 野蒿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一年蓬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