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哕,呃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胃受邪气则呕,脾受邪气,脾胀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也。”小儿哕多因于食滞胃脘而致。《医林绳墨》谓因于食而致者,脾胃不能健运,食阻气而不行,宜以温中消导为
出《新修本草》。为秫米之别名,详该条。
推拿手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将肩关节作左右旋转滚动的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病证名。指小儿夜间小便不禁而遗尿者。《古今医统》:“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治法参小儿遗尿条。
病证名。见明·万全《育婴家秘》。为小儿心热内盛而致的啼哭。《幼幼集成》:“心热烦啼者,面红色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治宜清心除烦,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甚者加黄连、龙胆草。”
病名。见《重楼玉钥》卷上。此症多由肺胃蕴热,热邪上炎所致。症见咽喉或上腭肿生血泡,胀塞咽喉、疼痛难咽。《重楼玉钥》卷上:“此症或因饮食火物,触动肺胃积热,致陡起斯症,或在喉头上腭,及舌根左右生一血泡,
证名。黄乔岳《眼科全集》:“此症因肝虚,故受克而泪横溢出,点滴如梅花碎地之状。”参见流泪症条。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连环疳口风自舌下起小泡,初起一个,又起一个,甚至三五七八个连珠生起。”多由心火上冲所致。治宜清心解毒。可选用导赤散、泻心汤等加减。参见连珠喉风条。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四。①温病的别称。泛指各种温病、热病。也有以感受热邪的轻重与季节的不同,分称为“温病”与“热病”者。《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家。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人,是太医靳豪的后代,高宗绍兴初为内直翰林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