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哮证与喘证的合称。哮,主要指呼吸气急而喉间有痰鸣声。喘,主要指呼吸迫促。哮与喘在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哮常并见喘,而喘则未必见哮。《医学正传·哮喘》:“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
急腹症之一。系胰腺的急性炎症。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湿邪或蛔虫内扰,手术损伤等因素而致。症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痛引肩背,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黄。如湿热炽盛,熏蒸胆汁外溢,可见黄疸;热盛毒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毛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色诊之一。黄为湿着之色,属脾。临床上主湿,主血虚。黄而光亮,脾胃湿热;黄而暗淡,寒湿困脾;萎黄淡白,脾虚血少;萎黄而带白斑,有虫积;黄色而光泽明润者,有胃气;枯槁晦滞者,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
书名。2卷。清·任越庵编撰。刊于1822年。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伤寒论翼》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见《普济方》。为蓬莪术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出明·缪存济《识病捷法》。指肠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久而不愈,肌肉消瘦,嗜异,腹部胀大而青筋贯于小腹者。治以理虚驱虫,攻补兼施为主,如理中安蛔汤加减。
肌肉坚实,关节舒缓。《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