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称伤湿眩晕。《东医宝鉴·外形篇》:“湿晕,冒雨伤湿,鼻塞声重而晕,宜芎术汤。”湿晕有寒湿、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书名。8卷。清·李宗源撰。刊于1830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寒”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分阴阳、内外等8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
见《医贯》卷四。即外眦,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即儿茶,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地菍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吕熊飞条。
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正八品。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四满。见该条。
病名。多由痰火内伏,外受风邪,致风火痰浊壅塞肺系,或劳思太过所致。《焦氏喉科枕秘》卷一:“风热喉丹紫思起,邪风入肺致痰生,喉内鲜红多肿闭……粘子解毒汤宜治,凉血祛风药用神。”或选用黄连温胆汤、犀角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