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的证候。多由病者营卫俱虚,外感风寒,内伤乳食,停滞既久,以致肝脾气滞血瘀而成。其症可伴有面黄肌瘦,肚硬而胀,肝脾肿大,触痛明显等。治宜利气活血,
类中风病证之一。怒则气上,因暴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溢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胸部第六肋间隙,距前正中线六寸处。主治肠鸣,腹满,胀痛,肋间神经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参见痘疹四合全书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曾鼎《妇科指归》。孕后气血虚弱,下元不足,湿气渗于下,症见两足微肿不痛。宜顺气养血汤(党参、陈皮、当归、首乌、川芎、炒白芍、桑皮、乌药、阿胶、炙草)。
见《天津医学通讯》。1971;(6):1。为喜树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纲目》。为亚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橘络,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