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因

三因

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圻,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这种看法,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猜你喜欢

  • 阙待新编

    书名。2卷。清·孙能迁撰。刊于1760年。本书系作者治疗小儿斑疹的经验总结。卷上记述该病的病理和治疗方药;卷下为作者经治医案。书名“阙待”,是作者认为要“阙其疑以待损益”的意思。

  • 男外女内

    外内,指针刺的浅刺、深刺手法,即针刺不得气时,男子当用浅提法,女子当用深插法,以使针下得气。《难经·七十八难》:“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难经本义》注:“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乃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

  • 吸远

    指吸气深长而困难的症状,为肾阳衰微之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在下焦者,其吸远。”

  • 羊角蒿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角蒿之别名,详该条。

  • 候胎

    产科诊法。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一。即验胎。详该条。

  • 神效栝萎汤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即神效栝蒌散作汤剂。治小肠痈脓已成者。见神效栝蒌散条。

  •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书名。1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 肾阳虚衰

    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下元虚惫、真元下虚。即肾阳虚之严重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动则气喘,腰膝痠冷,四肢清冷,腹大胫肿,黎明前泄泻,癃闭或夜尿频数,尺脉沉迟等。治宜温补命门。

  • 许律

    【介绍】:明代医生。字用韶。履贯不详。世医出身,父亲许矩是元代医学教授,他承继家传行医。其弟许度量,也业医。

  • 马牙硝散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马牙硝、朱砂、龙齿、犀角、黄芩、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地黄汁调下。治心黄,心神恍惚,口干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