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元代医家。字德显,号育溪。衡阳(今湖南衡阳)人。精于医药,擅长儿科,撰有《活幼心书》行世。
正骨手法。《伤科汇纂》卷五:“夫颌颏脱下,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脸百十遍,将患人口张开,医者以两手托住下颏,用左右大指,入患人口内,将大牙揿住,用力往下一揿,复往里送上,即入臼矣。随用绢带兜颏于顶上,半时
供敷贴用的膏剂。参见膏剂条。
《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引郭氏方。轻粉一钱半,黄丹、黄柏(蜜炙)、密陀僧、茶叶、乳香各三钱,麝香少许。为末,先用葱熬汤洗净患处,外敷此药。治小儿下注疳疮,蚀臭腐烂,痛不可忍。
书名。又名《良朋汇集》。5卷。清·孙伟撰。刊于1711年。本书是验方汇编的一种,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分为中风、伤气、中寒、瘟疫等132门,约1600余方。现存刊本另有4卷本、6卷本和12卷本,内容大致相
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湿温病湿阻三焦,用三仁汤;痰浊瘀阻胸阳引致的心绞痛,用苏合香丸、失笑散等;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逆厥冷,用当归四逆
见《广西中草药》。为九龙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白芥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乳蛾之由于阴虚而发。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症见咽喉灼痛,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口舌干燥或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由热灼肺胃之阴,致咽喉失养者,症见咽喉干
病名。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八。又名疿汗疹、疿疮、痱子,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见于炎夏,以小儿肥胖人易患。好发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