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

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寒热往来之病,其证有二,盖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阳盛阴虚而然。此其一为表证,一为里证,所当辨治不可紊也。寒邪郁伏经络而为寒为热,此似疟非疟之类也。治法虽宜表散,然邪气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气之虚而正不胜邪也,故凡治此者,皆当以兼补血气为主。若血分微虚,形气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饮;若火盛血燥而寒热不已者,一柴胡饮;若因劳倦或气体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净者,四柴胡饮五柴胡饮补中益气汤;若阳邪陷入阴分,微兼内热而邪有不解者,补阴益气煎;若脾胃阳气不健,中气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温胃饮;若病久元气大虚而寒热不退者,但当单培元气,不必兼散,宜五福饮归脾汤,或大补元煎理阴煎之类,察其阴阳,择而用之。若果阳虚,非用温补不可。”又:“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为寒热往来者,此以真阴不足,总属虚损之病也。然其阴阳微甚,亦所当辨。”本证亦可见于虚劳。《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参见虚劳发热条。

猜你喜欢

  • 红丝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又名赤疔、血箭疔、红线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血丝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斑。因火毒凝聚或破伤感染所致。多起于手足,生于手,有红丝入腋;生于足,有红丝入腹,均

  • 抑肝

    同伐肝。详该条。

  • 姜蝎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全蝎(去虿)四十九个。浸湿,以糯米半升平铺瓦上,将蝎置于米上,焙令米黄,去米,又切生姜四十九片,每片置蝎再焙至姜焦,去姜不用,将蝎研细末,冲服。治耳聋气塞,肾虚等症。

  • 脱骱

    病名。出《伤科补要·凡例》。即脱臼。详该条。

  • 长瓠

    见《本草纲目》。即瓠子,详该条。

  • 拯阳汤

    ①《罗氏会约医镜》卷九方。蜜炙黄芪一两,白术三钱,附子二至三钱,干姜(炒黄)一钱半,炙甘草一钱,熟地黄一两,当归身三钱。水煎服。功能益气固脱。治血脱气亦随之而脱,以致昏愦者。方中加人参更佳;若泄泻,去

  • 杂病心法要诀

    书名。5卷(即《医宗金鉴》卷39~43)。清·吴谦等撰。本书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 臭藤

    见《天宝本草》。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 太清调气法

    气功功法。通过吐纳以引动“内气”运行,增强生理机能的一种静功锻炼方法。见于明《道藏·太清调气经》。其功法为:在闲暇时,取静室无人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舒展两手,即行调气,以鼻行气,以口吐气。

  • 阴邪

    ①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与风、暑、燥、火等阳邪相对而言,性质属阴,致病每阻滞气化活动,故名。②指侵犯阴经的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