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病

肺病

病名。指肺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肺为娇脏,主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又为水之上源。多由外邪侵袭,或痰饮内聚,或肺气阴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脉经》卷六:“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肺病,面白悲愁,嚏哭,吐衄,交血喘咳,寒热,脐右动气。”《太平圣惠方·肺脏论》:“夫肺为华盖,覆于诸脏。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之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此是肺虚之候也。”又:“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肺寒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本病,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夫肺主皮毛,……汗出中风,与形寒饮冷,皆能伤肺,故其现证,如鼻塞声重,喘咳,气逆,肩背痛,嚏喷,胸满烦心,亦与太阳同。五志之火上炎,阴虚内烁,肝火挟心而刑金,亦能伤肺,故其现证,如肺萎肺痈,痿蹙,吐血声嘶,息有音,鼽衄,掌热,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虚,则有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诸证,而此诸证,或由外伤,治与足太阳所感病同法,或邪盛郁塞,必于足太阳泻之,若伤于内者,正气衰,金被残贼,必于足少阴养之,使子能助母,而金气不至耗泄,于足太阴培之,使母能生子,而金气得以涵育,昔人云补水培土,是养金善法,洵有然也。”治宜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等法。参肺病各条。

猜你喜欢

  • 怒膈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名曰怒膈。”参见五膈条。

  • 内伤胁痛

    病证名。指胁痛由内伤引起者。见《景岳全书·胁痛》。《症因脉治·胁痛论》:“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或肾阳不足,虚阳上浮,皆成

  • 王九达

    【介绍】:明代医家。字日逵,德安(今属江西)人。至吴、越间刻苦攻医,自悟心法。遇病经治辄应手而愈。撰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9卷(1628)。按摄生、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分

  • 杨梅痘子

    出《外科启玄》卷八。即杨梅痘。见该条。

  • 利机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石门,见该条。②出《针灸甲乙经》。即会阳,见该条。

  • 临产冷汗不止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妇临盆出冷汗不止者,坐草仓卒,由惊气入心,汗为心液。或努力太过、气虚不能固表,或腰腹痛久,逼迫阴血,腠理开张,故汗出不止也。不可用苓、芪、术等固表实卫之药,阻塞胎气,以

  • 儿泣

    病名。赵献可《邯郸遗稿》:“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者,名曰儿泣。”即乳泣,详该条。

  • 透天凉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针灸大全》。其法将予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

  • 弄胎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亦称弄痛、试胎。①指临产假阵痛。李长科《胎产护生篇》:“凡临月忽然腹痛,或一日,二日,三、五日。胎水已来,腹痛不止者,此名弄胎,非当产也。”②指妊娠后期,胎忽乱动,而脉象并无

  • 阴寒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寒湿搏于经络者,小便不利而兼见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恶风,身微肿,脉濡缓。宜用甘草附子汤、术附汤等方。因寒湿内结者,属少阴病,症见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